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1973年,Steinman和Cohn在小鼠脾脏中发现具有树枝状突起的独特形态的细胞,并将之命名为树突状细胞(dendritic cell,DC)。随着对不同组织来源DC研究的深入,目前已知的DC的亚群包括存在于淋巴组织、血液和非淋巴组织的经典DC(conventional DC,cDC)及分泌I型干扰素的浆细胞样DC(plasmacytoid DC,pDC)。其中经典DC的主要作用是诱导针对入侵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并维持自身耐受,而浆细胞样DC的主要作用是针对微生物,特别是病毒感染产生大量的I型干扰素并激发相应的T细胞。 目前研究表明,DC在免疫应答的首要环节----抗原提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是目前公认的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。在免疫稳定状态下,分布于外周非淋巴组织的DC处于非成熟状态,主要功能为识别和摄取抗原。与其功能相适应,非成熟DC表面表达低水平的MHC-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,高表达一系列受体以便于识别与病原体相关的物质,包括多种Toll样受体(Toll like receptor,TLR),C型凝集素如甘露糖受体,DEC205等。 一旦发生感染或组织损伤,非成熟DC就会向炎性部位迁移,非成熟DC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,获得了成熟表型及功能:(1)丢失用于吞噬的受体;(2)高表达MHC-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,包括CD40、CD80和CD86;(3)形态发生改变;(4)启动抗原处理机制,包括溶酶体相关的膜蛋白(DC-LAMP)的水平增加。同时,成熟DC的趋化因子受体表达谱发生变化,CCR1、CCR5和CCR6等的表达降低,而CCR7的表达增高,从而促使DC从外周组织沿传入淋巴管迁移至邻近的次级淋巴组织,在那里,DC与抗原特异性的初始T细胞相遇,诱导其活化并增殖成为效应T细胞,从而启动免疫应答。 由此可见,DC在非成熟期和成熟期的表型和功能各不相同,通过对其进行检测,将为研究DC的分化发育及功能调控提供线索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阅读原文:http://www.liankebio.com/ProductCenterShow/articleID/2015040013.html